林沙锥(英文名:Wood Snipe,学名:Gallinago nemoricola),是鸻形目丘鹬科沙锥属的鸟类。罕见的鸟类,以其隐秘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羽色著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及中国南部地区。体长约28-32厘米,具有深色羽衣和宽阔的翅膀,适应高海拔环境,主要栖息于高山草甸和沼泽地带。
外形特征:林沙锥是一种大型、暗色的类似林鹬的沙锥,体长28-32厘米,体重142-198克,翼展46厘米。其上体呈黑色、棕色和白色交织的复杂图案,背部有明显的奶油白色标记,无论在飞行还是静止时都非常醒目。成鸟的腹部有条纹,延伸至腹部,羽色略带变化。头部有一条狭窄的淡色冠纹,上体黑色,边缘呈淡灰褐色。喙基部宽大。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翅膀上的羽毛边缘更窄,呈现出鳞片状外观。
鸣叫特征:在展示飞行中,特别是在黎明和黄昏的微光中,雄性林沙锥会发出持续的、粗糙而有节奏的‘chep, chep’声,音节间隔大约为每秒3-4个音符,每次系列可持续4-20秒。领土飞行时,这种叫声听起来更为双音节,但仍保持鼻音且几乎类似蛙鸣。
生活习性:林沙锥夏季栖息于海拔1200米至4520米的高山森林地带,最高可达5000米左右,冬季则下移至低山和平原地带。常见于林间河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的沼泽和草地。它性格胆小且独行,通常单独活动。飞行缓慢而笨拙,受惊后会突然飞起,飞行方向多变,常作波浪式飞行,飞不远便再次降落。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至7月,林沙锥在海拔12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它们擅长进行求偶飞行表演。巢筑于河流两岸的草地上,通常位于有蕨类植物覆盖的地面凹坑内,巢内铺有柔软的枯草。每窝产卵4枚,卵呈淡黄色,带有褐色斑点,大小约为38.0×27.O毫米。
区别辨识:林沙锥与大多数其他沙锥的区别在于其高海拔分布范围和特有的羽色,尤其是与孤独沙锥相比,后者颜色更加灰白,尤其是在脸部和背部。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的喜马偕尔邦至中国南部,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中国东北部。非繁殖季节,林沙锥会迁至喜马拉雅山脉较低海拔的湿地和森林,偶尔出现在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北部。
其他:林沙锥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Ⅱ级(2021年2月5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林沙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林沙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